刷新未來
如果我來為這本書下個副標的話,
「走動式學習,破解組織轉型失敗的魔咒」
微軟第三任CEO,Satya Nadella上任後帶領微軟發展雲端,走出智慧型手機時代的追趕格局,一洗低迷股價。
他是怎麼做的?
有段提到
「我們主管總說自己要轉型,在一個會議上這樣說,另一個郵件上那樣說,但面對營運計畫時候,我們還是回到現實。
有一次我跟Azure團隊去舊金山灣區拜訪新創公司的潛在客戶,他們的熱忱與創意讓我們大受感動,但我們也發現,他們都是用Linux!
在Windows時代,Linux是我們潛在競爭對手。
可是我們的根是軟體,是用軟體賦能我們的客人。
因此,重點是往前看機會,而不是往後看成就。
走回停車場前,我們就決定了,把Windows Azure改成Microsoft Azure」
這段故事觸動我的,不只是那個巨人「拋棄存量,擁抱增量」的故事,而是做出決定的過程,還有之後的取捨,與內部盟友的爭取。
過程:走動式轉型,人會受到你看到的、對話的人影響,唯有走去客戶家,在他們的車庫中,被廉價辦公家具包圍,才能徹底動員全腦來決策。
取捨:即使微軟也有資源限制,更何況他們要做的事得動用更多資源。所以發展雲端,勢必得少做一些事。書中提到放棄手機業務與諾基亞的決定。
盟友:我猜這是待過大組織的局內人才懂的。
大組織做轉型,不能只靠執行長一己之力,又不是人人都傑克.威爾許。更何況Nadella是微軟史上第一個「二代」執行長(前任執行長是比爾.蓋茲同輩),在他位置坐穩前,公司裡的公公婆婆、大神級前輩一人一口口水就可以淹死他。
他的盟友是人資長跟財務長。
人資長主持員工滿意度調查,也做了無數場焦點團體,在Nadella感嘆員工不當責的時候,給了他當頭棒喝
「你完全錯了,他們懷抱理想加入這裡,想成就偉大的事業。但被無盡的會議,與上司的質問所阻撓,感到氣餒。
他們渴望做更多事,但總是被阻撓」
財務長瞭解整個生意後,幫雲端事業設定兩百億美元的目標,讓投資人知道怎麼看待我們,機會又在哪裡。
最後再請創辦人回來加持、鼓勵士氣。
1967年出生的Satya Nadella才53歲,很期待他帶領的微軟。
#刷新未來